荒诞之三是我们的讨而不论。
我们热衷于绘声绘色重现教育问题,偶尔提供一些隔靴搔痒的方案还常常跟商业捆绑,成功地制造了全民教育焦虑。很少能见到讨论能够深层次剖析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基于不同成因的重要性和可改变性而提出可行的方案。
这些讨论总会让我想起一个情景:我一大学同学谈恋爱累累受挫,他的对策是每周四晚去西交大东花园的英语角,逮住一个人就用生无可恋的语调抛出Let’s talk about love。很多教育讨论跟我同学的谈爱情是“异曲同工”,目的不是为了给棘手问题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而是为了给不满和失落的心境寻找一个情绪出口。全民狂讨导致我们的老师、家长和孩子集体失措,只知道这不对,那不对,却不知道为什么不对,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有人会抗议:你太无知了!我们的专家一直在努力!是的,我们不缺努力的专家,但努力的效果呢?专家的话老百姓能懂吗?能落实到日常中去吗?
困境重重之下我们不缺乏仰望星空的情怀,却缺乏能让情怀落地的干货。
举个例子,这是一段从文件中摘录的话:“我们需要正确的科学教育,既要教科学知识,也要教科学史、科学精神和科研方法,这样我们下一代的人才会具有逻辑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这句话读起来不觉得难懂,但将这些话落到实践中的难度远大于我们所能想象!比如“科学精神”这个词很多老师都云里雾里,他们能怎么教呢?现实中教育界满是这种红头文件,却极度缺乏能让最直接参与人明白并且可行的配套‘落地’材料,导致一些教育改革无法前行。
我们的教育改革总是动不动就号称颠覆性,可结果往往颠而不覆。
空穴来风的改革都是看起来很美,有可持续性的改革应该是基于现状,分析寻找合适的切入口,循序渐进地往前推。
一土学校说他们用传统教材,在所有私立学校都撇清与公立教育界限的年代,这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因为这是基于现状寻求改革的思路。我初站讲台时经历过一个特别糟糕的阶段,被学生对大学英语的负面情绪带偏而天天和他们一起吐槽制度和人生,措手无策求救于一位前辈,她说:“认清现实、放下情绪,要巧干而不是蛮干,更不能对着干。”这番话对我影响深远。
我们总是想颠覆,不注重刨根问底的训练,总停留在日常表象而不深入挖掘分析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导致目前不少各行各业的在岗人员只会听指令蛮干,无法基于现实巧干。
很多让我们痛心疾首的新闻事件都是蛮干的苦果,不少初衷不坏却恶果累累。前阵子的京城大清理事件的狠和绝情让我们出离愤怒,如果去看那些执行者的受教育经历,或多或少他们都经历过毫无准备的颠覆。我跟一位好友说,清理事件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意义是:“愿你被温柔以待,而后温柔待人”。